屎坑

屎坑

《南洋商報•商餘》•楊邦尼•2011/8/25

請掩鼻讀這篇文章噢!

屎坑(si3 hang1)是客家話的廁所。保留原始廁所的風貌,客話還有不同的叫話,比如:屎窖(gau4),屎缸(gong3),屎窟(kud2),糞(bun5)缸等等。總之,在我客家村山坳的木柴屋那裏,廁所都是在屋外老遠的,其實就是糞坑。

客話的大便很鮮活,叫“屙屎”(o1 si3),小便叫“屙尿”(o1 ngiau4),拉肚子叫“屙痢肚”(o1 li4 du3)。方言的大小便充滿力道,廣東話一樣叫“屙屎”(ngo1 xi2),潮州話叫“放屎”(bang3 sai2),無論是“屙”或“放”,帶著上廁所時那種使勁把屎拉出來的暢快與舒適。

屙,形聲,從尸,阿聲(阿,讀作ē)。阿有彎曲之義,故人體上側為屙。屎,甲骨文作 ,甲骨文的右邊為人蹲著,金文左邊亦作人形,金文和甲骨文把排泄物活靈靈的畫出來。《說文》:屎,糞也。於是,屙屎多麽的具體而象形,華語的“大便”反而失去原味。方言保留“大便”的原汁原味,這和我小時候上廁所的記憶有關。

我確實小時候蹲過屎坑,在我大古來六巷的另一個租來的家,就是七個人住的那間。廁所是在房子後面,有果園,菜園,雞寮,廁所就在園中。木板隔間,板縫透著光進來,應該是5、6歲前的茅廁,直接把便便拉在坑裏,坑洞幽深,蒼蠅竄飛,所以都有大人陪著,萬一掉進糞坑那還了得。怎麽像民國初年的蠻荒景象,我很小很小,確實有印象看過挑夫在五巷口的住家後面的茅廁挑糞,扁擔兩邊的桶裏有軟甸甸的便便呢。我可以指認是哪一家,記憶清晰如彩照。

然而,更小的我們大多都是蹲“痰桶”(tam3 tung4),現在家裏的小北鼻還在用。可是再長一點,就要自己學會去屎坑房。搬到三巷,廁所同樣是在屋後面,仿佛那個時候家家的廁所都在屋後,和雞寮,鴨寮,菜園,龍溝,通通和在一起。晚上上廁所,開始是點蠟燭,後來拉了電線,安裝黃澄澄的鎢絲燈泡。這時的屎坑,稍微衛生了,沒有自動抽水,得打井水沖,廁所裏放了桶子,有時一桶沖不幹凈,要沖多一桶。上完的人,一定要把桶裏的水裝滿,給下一人留著沖。

因為是好幾家人一起住,早上上廁所時要排隊的。偶爾聽到有人拉高嗓門尖罵:“麽人屙屎沒沖水!?”(ma4 ngin3 o1 si3 mo3 cung2 sui4,誰上廁所沒有沖水)

一間屙屎房十幾人用。沖水的時候,水下不去,大便浮漂,所以我很羨慕家裏有自動沖水馬桶的同學,想到要在家裏上廁所得忍受各種滋味和飛蠅在你身邊縈繞。終於有天中午,我記得那天的陽光燦爛,幾家人一起合力,打開廁所後面的儲糞蓋,把糞一桶一桶打撈起來,上面的糞油花花黃金色,可是挖到底下的糞有的已經乾硬成黑色,媽媽挑著糞,在靠近火車路的菜園,挖了好幾個坑,把糞倒進去掩埋。自此,廁所就不再阻塞,暢通了。

不知多久,原本掩埋糞便的土埂,種了番薯,花生,四角豆,哇!長出來的菜葉肥滋滋的,因為底下有最天然的有機化肥啊!

如今家裏平日只有四口人,三間廁所。我好懷念那個屎坑房的木板門縫,蹲在裏面,光影浮動,忘了臭氣有多臭!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私藏古來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comment